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兒少心理科醫(yī)生接診前來咨詢的患者。見習記者 蓋劉寶 攝
“孩子什么時候能回學校讀書?”在中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厭學綜合干預中心”,這幾乎是每個家長最關切的問題。對此,醫(yī)生們的建議是:別急于求成。某種程度上,家長先放下焦慮,試著放慢步伐,孩子會更早更好地重返校園。
■專家:從四方面判定是否達到復學標準
隨著暑假即將結束,不少因抑郁、雙相等心理疾病休學的兒童青少年開始為復學做準備。然而,面對復學的壓力,不少孩子和家長都感到迷茫和不安。“每個來到這里的家長,最急切的核心訴求就是希望孩子能盡快回到學校?!敝猩绞行睦硇l(wèi)生中心主任任衍鎮(zhèn)說。
小A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因抑郁休學一年后,他對即將到來的復學感到害怕和擔憂。心慌、胸悶的癥狀時常出現(xiàn),他不斷問自己:“我真的準備好上學了嗎?”“如果復學失敗,我該怎么辦?”“上學后成績追不上那不是完了?”“去到新的班級,交不到朋友,我的日子該怎么過?”小A的父母也十分擔憂,“萬一小A又不上學,以后該怎么辦!”
中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心理治療師陳施雅表示,家長在孩子復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建議家長利用休學時間,讓孩子積極接受規(guī)范診療,保持規(guī)律、系統(tǒng)的心理干預,及時評估孩子的情緒癥狀并調(diào)整治療方案。“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孩子消除對疾病的羞恥感,還能提升他們對自我和社交的認知,為復學打下良好基礎。”
那么,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達到了復學標準?陳施雅表示,這需要專業(yè)心理醫(yī)生的評估,主要從四個方面考量:一是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和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二是不會出現(xiàn)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和風險;三是能配合規(guī)范治療;四是可以做到有規(guī)律地生活。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需求
面對復學難題,家長可以怎么幫助孩子?長期和厭學的孩子打交道,受訪醫(yī)生普遍認為,首先,家長需要緩解自身的緊張焦慮,適當降低預期。復學是一個復雜困難的過程,心理治療師非常理解家長希望孩子的學習和家庭生活能回歸正軌的心情,若家長僅關注孩子能不能上學,反而會不斷擴大自身的焦慮,也會讓孩子再次陷入“不被理解”“無人關心”的痛苦漩渦中。
孩子厭學、拒學不是朝夕之間的事,要讓孩子返校不能急于求成。家長要盡量放平心態(tài),并學會合理表達和調(diào)節(jié),適當降低預期,為孩子提供穩(wěn)定支持,避免負面情緒傳遞增加孩子壓力。某種程度上,家長放下焦慮,孩子才能走回學校。
其次,家長要充分看到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和心理訴求,試著接納孩子,嘗試去理解、支持孩子。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去看看“復學”這座大山背后是什么,充分了解此時孩子的想法和狀態(tài),別將手機游戲看作“洪荒猛獸”,試著問問他游戲中的角色、怎么升級、看的視頻有什么吸引的地方,通過孩子的興趣愛好關注其內(nèi)在情緒和感受。
記者了解到,對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返校并不會如父母設想的那樣一帆風順。復學的過程中,往往會有波折,有情緒和行為的反復。醫(yī)生建議,當孩子完成治療和自我調(diào)適后,可以讓孩子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循序漸進地復學。例如,一開始先制定一份居家作息時間表,和孩子一起安排休息、娛樂、學習、外出等事項;等情緒和心態(tài)有所平復后,可以每天先上半天學,適應后再過渡到全天在學校上學。
記者 楊健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